时任厂长傅忠耀和总工程师陶龙带着选址小组,踏遍黄土高原,终究在宝鸡市姜谭路西段的抛弃电焊厂原址上,画下了秦川机床厂的第一笔蓝图。1965年春天,40名上海技能骨干与基建部队挤在旧电焊厂的寒酸宿舍里,啃着玉米面发糕,用竹席搭工棚,敞开了“边建厂、边出产”的传奇。工棚里诞生的第一台蝶形砂轮磨齿机,成了我国精细机床的“火种”。
1970年代的秦川机床厂,3000多名员工中近半是上海人。厂区里,吴侬软语与陕西方言交错,子弟学校、工人沙龙、员工医院一应俱全。上海员工们省亲归来时,总带着时髦的“的确良”衬衫和雪花膏,成为宝鸡的时髦风向标。但日子并非只要光鲜——宝鸡的大米稀缺,工人们得托关系从汉中“偷运”,而食堂里飘着的面香,一直难解江南游子的乡愁。
今日的秦川,已是全球少量把握机器人减速器全产业链技能的企业。在宝鸡姜谭路22号的老厂区里,六七十年代的苏式厂房与智能化车间并存。雕像静静矗立,见证着新一代秦川人用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重塑“工业母机”——他们的齿轮磨床精度到达微米级,减速器让工业机器人“手稳如绣花”,秦川云渠道还能长途确诊千里之外的机床毛病。
官网
阿里店铺